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极具标志性的三大战役之一,更是三大战役中少数以弱胜强的典范。此役国民党军队遭受了惨重的失败,许多将领被捕或牺牲,伤亡惨重,不可谓不惨烈。
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李弥。虽然他在解放战争中几乎没有取得显著战绩,但他的逃跑能力却极为出名,甚至可以与胡琏媲美。他逃出生天后曾骄傲地说:“王耀武再能打又怎样?他不也被俘了?我比他高明多了!”这番话反映了他对自己逃生技巧的自信。
在济南战役中,王耀武几乎也成功逃脱。随着华东野战军的总攻展开,短短几天内,王耀武便感到前景绝望。尽管他竭尽全力调集重建后的74师支援济南防守,但依然难以扭转战局的恶劣态势。
展开剩余89%战争进行到第九天清晨,王耀武彻底放弃抵抗。作为一位有丰富经验的将领,他清楚地认识到济南已无力坚守,决定以退为进。于是他下定决心逃离战场。
不过,与其他国民党将领不同的是,王耀武离开时还不忘嘱咐部下各自寻求生路。后来他被特赦,这与他对内战的态度密切相关。那天上午,王耀武带着四名卫士悄然离开济南。
此时城内只剩少量将士在坚守。王耀武通过地道逃出后,很快确定了目标地——青岛。他最关心的就是如何安全抵达那里,并为此做了周密的考虑。
离开后,王耀武没有马上出城,毕竟华野的部队布防严密,贸然行动极易暴露。他选择在城外隐蔽工事中暂避,直到第二天上午防线松懈,才悄然出发。
他装扮成商人,租了一辆马车,路上还特意带上了两个乞讨的妇女作掩护。若不认识他的人,绝对会误以为是一伙商贩。王耀武为逃生绞尽脑汁,准备非常充分。
一路上他确实未被怀疑,但最终被抓还是因自己犯了个小错误。当时百姓生活拮据,谁能用得起洁白的手纸?然而王耀武却使用了这样的纸,这引起了村民的怀疑。
乡亲们将情况报告给了解放军战士。经过加强搜捕,很快便锁定了王耀武的藏身地点。在铁证面前,王耀武不得不承认身份。由此可见,逃跑除了技巧,更需凭借运气和时机,这也是李弥一向引以为傲的。
值得一提的是,王耀武被俘时,淮海战役尚未打响。众所周知,许多将领对战场形势具有敏锐的判断力,李宗仁便是其中典型。抗战期间徐州大突围时,他曾在一个村庄驻扎,突感不安,果断下令部队转移。不到一小时,日军骑兵便袭击了该地,验证了他的直觉。
李弥同样具备这种敏锐的预感。虽然淮海战役尚未爆发,且蒋介石对战局充满信心,认为国民党比共产党多出二十万兵力,但李弥在王耀武战败被捕后,已经洞察到国民党的大势已去。
随着淮海战役推进,李弥的恐慌与忧虑日益加深。前线不断传来坏消息,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,让他如惊弓之鸟。内心已坚定逃跑决心,开始为逃生做准备。
众所周知,蒋介石曾命令李弥前往协助杜聿明,但他置若罔闻。面对杜聿明的质问,他轻描淡写地回应:“没接到命令。”实则是自己不愿赴死。杜聿明被围后,李弥的逃亡计划随即启动。
到了1月10日,我军总攻再次发动,李弥无奈选择投降。但我军提出高级指挥官应全部交出,李弥不愿意赴命。听闻投降可保障家属安全,第九军第三师师长周藩只得代为投降。
此时李弥换上伤员衣服,混入俘虏人群,企图趁混乱逃脱。战俘管理存在漏洞,关押战俘的兵力远远不足,数千国军战俘仅有数百解放军看守。借助夜色掩护,李弥带几名手下悄无声息地逃脱。
这显示出李弥的聪明之处,他明白南线已被我军控制,便反其道而行之,选择向北而行,目标同样是青岛。次日凌晨,他抵达萧县,并购得去徐州的车票。
有钱能使鬼推磨,李弥拿出金条迅速到达徐州。在那里,他改名换姓,持“刘湘年”假条搭火车前往潍县。旧识李惠之成了他的重要帮手。
当年两人在潍县结党营私,李惠之对李弥颇为谄媚,共同谋取利益。但时过境迁,李惠之对李弥态度已不复昔日亲密。
李弥能屈能伸,见面便打感情牌,承诺到青岛后必定回报,且吹嘘自己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。李惠之动了真情,考虑到往日情分,答应帮他出谋划策。
第二天,李惠之告知有戏班主要去青岛表演,可带李弥同行。见到班主王桂合时,李弥慷慨地送出五个金元宝,打消了对方顾虑。
王桂合承诺全力照顾李弥。一行人顺利出发,过了多个关卡。但抵达昌邑石埠镇时被民兵拦下。民兵盘问来路、去向及身份,李弥显然不同于一般戏班成员,引起怀疑。
民兵要求李弥表演唱戏。正当王桂合想推辞时,李弥大方唱起了《珠帘寨》,打消疑虑,顺利通关。
离开后,王桂合对李弥竖起大拇指,感叹他没想到还会唱戏。李弥笑称:“多才多艺总有用武之地。”
几天后,李弥抵达青岛,随后辗转前往上海,成功逃脱。蒋介石得知后欣喜若狂,不仅在奉化召见他,还重新任命其为第八军军长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选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