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各位,我今天被开除了,我是一个保安,只干了一天。”近日,一段“保安小哥在地铁‘发泄式演讲’”的视频,引发广泛关注。在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晚上8点半,这位身穿白衬衫、踩着黑皮鞋的小伙情绪激动,在地铁车厢公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。
他表示,自己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,当保安的第一天就被辞退,但他坚持要回了这一天的工资——180元。最后,他有些情绪“失控”地跟周围乘客说,“不管你做什么工作,哪怕只有一天,也要把应得的工资拿回来。”整个过程中,没有乘客打断或躲开他,而是静静地听他讲完,等他平复下来。下车时,有人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。
地铁车厢里正在演讲的保安小哥 图/北青深一度微信公众号
这一“发泄式演讲”,被坐在小伙对面的大二学生坤坤记录下来。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后,获得了50万点赞,4万多条评论。大部分评论者表达了善意,有人心疼小伙的经历,“崭新的衬衫,锃亮的皮鞋,看得出他很重视这份工作”,有人说“很想要抱抱他”。
保安小哥的这番讲述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关注,既是因为公众对其经历产生了深深共情,也是因不少人代入了自己那些“绷不住”的瞬间。日常工作和生活中,人们难免会遇到职场不公、心态失衡的时刻,当沮丧、委屈、愤怒等复杂情绪不断堆叠,产生情绪宣泄、大声倾诉的冲动,也是人之常情。
从外卖员因等待时间过久、与用户沟通不畅而情绪失控,到咖啡店员与顾客产生争执,再到“打工人”因生日当天被叫回加班而崩溃……近些年,社交平台上不时出现类似的“成年人崩溃瞬间”。对此,鲜有人一味指责当事人太过“脆弱”“情绪不稳定”,更多网友还是对其抱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。
正如澎湃评论此前在《瞬间崩溃的成年人,堆积了多少压力和情绪?》一文中所分析的,“崩溃,往往不是那一瞬间的事有多么重要,而是一寸一寸的压力堆积成山。”正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存在,尊重情绪化表达背后的合理诉求,也许才是有效纾解崩溃情绪的第一步。
个人化的发泄性情绪虽不免存在,但在社会层面释放更多制度善意与人文关怀,无疑能大大改善易滋生负面情绪的环境。例如,红辣椒评论在《地铁演讲叩问职场:试用期的权益枷锁如何打破?》一文中就指出,保安小哥“发泄式演讲”视频背后,折射的是无数劳动者在试用期被侵权、薪资被克扣的心酸缩影,暴露出当前职场普遍存在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难的困境。对此,多方合力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秩序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,让劳动者不必因无故被克扣工资等原因而烦恼,自然也会减少令人情绪失控的外部原因。
再如,及时改善点单、派单、评价等系统中的不合理设置,解决易造成矛盾的制度性根源,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工作人员的压力,避免负面情绪的堆叠。
此外,善意总是会有超乎想象的感染力。面对潜在冲突和他人的负面情绪时,还需学会换位思考、体量对方的不易,尽量以正向的方式进行沟通,让坏情绪“软着陆”。笔者此前曾采访过一位闪送员,他回想了这样一个例子:有一次正赶上夏日炎炎,一位客人让他等了很久,最终打了3遍电话才出来。正当他有些烦躁、差点发火时,对方从身后“变”出一瓶冰镇可乐,暖心地说了一句:这么热的天,师傅辛苦了。听到那句话,他心里的火气一下全没了。
上述澎湃评论文章的作者也列举了一个“由善念带来善念”的例子:“北京网约车司机王岩在车里准备了一本留言本,到现在已经积攒了1687条暖心留言,从第一条‘外面狂风暴雨,打开伞就变成晴天’,到想相亲的女孩留下的微信号,这些字句的背后,同样是风雨兼程的成年人。想象一下,当我们疲惫地倒在车后座上,看到笔记本上前一个人写着的‘你好’或是一个‘笑脸’,会不会瞬间被这个世界温柔的一面暖到?”
媒体札记,中国青年报评论员带您品评一周时事热点,我们下次再见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配资平台选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