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,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妙泉镇的梅江河已在一片宁静中苏醒。沿着河岸漫步,碧波荡漾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绿树与民居,成群的白鹭掠过水面,惊起一圈圈涟漪。“搁以前哪能见到这景象?”家住妙泉社区的杨阿姨指着水面感慨,“现在水清得能看见鱼,傍晚散步的人都比以前多了好多。”这个位于秀山北大门的小镇,曾因河流跨域管理难、隐患排查滞后等问题,让两江碧水渐失光彩。如今,该镇通过数字赋能构建的“智慧治水体系”,正让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”的美丽乡村图景变得愈发清晰。
跨域协同:打破壁垒的“数字跑道”
妙泉镇水系丰富,梅江河、龙潭河、马路河在境内交汇,水域面积宽阔,曾一度面临治理难题。“以前龙潭河上下游治理像‘各管一摊’,上游排污、下游清淤,非法捕捞、垃圾堆积等问题常因地界划分而卡壳,协调起来要费不少劲。”妙泉镇武装部长肖友露指着“141”基层智治平台上的河道地图,边操作边介绍。针对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潭镇交界的治理痛点,今年以来,妙泉镇依托“141”基层智治平台专门搭建龙潭河水生态跨区域联防联控子跑道,将其纳入全镇72个基层治理子跑道矩阵;同时将龙潭河水生态跨区域联防联控应急预案纳入“141”基层智治平台,通过数字平台支撑推动实现“问题联处、数据联享”。
展开剩余67%今年8月,妙泉镇联合酉阳县龙潭镇召开专项座谈会,就跨区域河流共管共治工作进行研究安排,建成水质共享监测、联合执法巡查等6项机制,并划定1处跨域联治重点区域。目前两地已开展联合巡河3次,联动化解跨界污染事件1起,实现“一河清水两地共护”。
数字中枢:网格员的“智慧眼睛”
“嘀!您有一条新事件待处置。”小浩村网格员宋华珍的手机屏幕上突然弹出预警,清晰显示着智能摄像头捕捉到群众在非法捕鱼的画面。她立刻联系就近2名生态先锋志愿服务队队员,仅用10分钟便抵达现场制止了非法捕捞。这样的快速响应,得益于全镇23台智能摄像头的“守护”。今年以来,妙泉镇为强化数字化实战能力,在梅江河、龙潭河重点流域布设智能摄像头并接入“141”基层智治平台。系统一旦捕捉到非法捕鱼、污水直排、临水危险等行为,就会立即推送预警给就近网格员。
“平台给我们设了KPI,每月至少巡河4次,隐患处置率必须达到100%。”宋华珍点开任务清单,上面清晰标注着排污口巡查、水质监测等具体要求。更重要的是,数字化正推动水域治理从“被动应对”转向“主动预警”。今年4月,大田村网格长瞿世明在开展平台下派的巡河任务时,发现辖区河流颜色呈现异常,立即通过平台上报处置。妙泉镇指挥中心受理后联动生态环境局进行现场检测,3小时内就给出了“水体正常”的反馈,迅速消除了风险隐患。
全民共治:“志愿红”织密治理网络
“每天饭后到河边转一转,看到垃圾就捡,发现违规垂钓这些问题就拍,已经成了习惯。”妙泉湖护渔志愿服务队队员瞿秀明擦着额角的汗珠说道。这支由24名党员群众组成的队伍,是妙泉镇水生态保护的重要力量之一。
为激发群众参与热情,进一步提升水生态治理效能,妙泉镇依托“141”基层智治平台构建了“群众点单-平台派单-志愿接单”服务机制,同步组建“生态先锋”“红岩星火”等志愿服务队伍,开展河道清淤、护渔巡查、环保宣传、水上应急演练等活动20余场。“现在不仅河水清了,连妙泉湖的鱼都多了!”村民老田的话道出心声,一组数据更是印证着治理的实效:集镇污水管网整改、扩建1100余米,河道年清漂1000余吨,沿河村居化粪池改造132户,面源污染削减95%,流域水质持续稳定向好。
如今的妙泉镇,不仅河水更加清澈,还依托优良的水环境进一步激活了生态价值,“山上银花、半山油茶、河岸果蔬”的产业格局愈发兴旺,妙泉湖乐园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60%。“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拓展‘AI+河湖治理’智慧治水模式,让数字治水更精准,努力将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。”镇党委书记饶琳表示。
上游新闻 吴思倩 通讯员 王建国 张秋菊
发布于:重庆市配资平台选择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